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8-1-18 记者 彭东 2007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基地华泰集团第三度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64位,较2006年跃升42位,自2005年入围以来,华泰在中国企业500强的位次连年攀升。在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中,“华泰”商标排名第198位,商标价值12亿元。2006年华泰集团销售收入超百亿,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
2007年11月28日,安徽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奠基典礼在安徽省安庆市新城东区滨江产业园内隆重举行,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也预示华泰集团以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主阵地的“大三角”战略布局初现雏形。这是华泰集团“掌门人”李建华“先做强、后做大,先本土、后扩张”的经营思路的体现。
十年磨剑 全球最强
在2006年之前,至今大本营仍在山东广饶大王镇上的华泰,几乎没有走出过山东,所有的重要经营项目都在山东。
同样是国内造纸行业翘楚的山东寿光的晨鸣纸业,这些年来,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迅速扩张,最终成为了国内造纸业的又一巨头。对于竞争对手的做法,李建华不为所动,他对华泰的发展战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始终坚守着企业“先做强再做大”的理念。
在过去近10年中,正是李建华的果断决策,使华泰凭着一条从德国引进的“二手”新闻纸生产线起家,5年内连上四条世界最先进的新闻纸生产线,使华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
这期间,李建华得意的不是华泰的“大”,而是华泰的“强”。“我们一直是国内纸业中被公认利润最高的企业。”李建华说,华泰庆幸当时没有盲目跟风,如果那时进行资本扩张迅速发展,就根本没有资金和精力发展新闻纸,那么华泰就根本走不到今天。
其实,这期间李建华面临着颇多的“诱惑”,那时每天都有多个项目找上门来,有同行来寻求被兼并重组的,有政府部门来“说媒”撮合的,也有其他行业的企业希望加盟的。但李建华经常告诫公司决策层:“一不小心,前面可能就是一个大坑,陷进去就出不来了!”
李建华直言,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经过考察论证后,证明风险大或行不通,最终放弃了,而最终确定的“大三角”发展战略中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了众多专家和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缜密的科学论证。
走出山东
布局珠江
企业做强了,当家人的“腰杆”就直了,底气就足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6年8月9日,一直固守本土的华泰终于破茧而出。这一天,李建华首次离开本土山东,进军“珠三角”。华泰与广东新会双水发电厂有限公司在广东签订合资意向,依靠双方产业互补的优势在广东新会合资建设120万吨造纸基地。合资公司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从新会港到合资公司的进出口运输费用接近零。
其实早在2005年,李建华就已开始谋划实施“珠三角”发展战略。但当时国内造纸企业争相抢上新闻纸,产能短期内骤增,在国内形成新闻纸价格战。在这种情况下,李建华还是坚持“先做强,再做大”,2005年下半年将本来进军南方的市场策略转为向国际市场进击。2006年初,干脆暂时退出珠三角地带的角逐。
退一步海阔天空。华泰由于比同行提前进入印度等国外市场,又与几家跨国新闻纸销售商签订了50万吨新闻纸的出口大单,巩固了自己的新闻纸“老大”地位。
但令行业内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是,2006年8月9日,李建华竟然杀了个“回马枪”,重返“珠三角”。
“广东新闻纸出口至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广东在新闻纸出口和废纸原料进口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华泰在此投资,可以大大降低进出口成本。”李建华说,这是他矢志不渝布局珠三角的用意。
对华泰来说,北方的纸运到南方要增加运输成本,到南方建厂还可以大大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华泰的竞争力。同时,南方的深圳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各大报业发展迅猛,周边还有香港、澳门、台湾等潜在市场。行业内评价李建华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挥师安徽 “三角”成形
2007年11月28日,当安徽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奠基消息传出后,华泰再次震动了国内造纸行业,因为这标志着华泰初步完成在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点一线战略布局。
“从长远看,制约华泰和中国纸业发展的其实还是原材料木浆,我们在东北、华南等地的速生林数量很少,只能依赖进口。”李建华说,这是自己和众多国内同行共有的一块“心病”。在他们看来,这关乎中国造纸行业生死存亡,谁掌握了原材料市场,谁才可能拥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这里林业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李建华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抢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一个大规模针叶林浆一体化基地,也使得公司成功控制了上游林浆资源。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安徽省和山东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8亿元,新建一条年产30万吨漂白商品木浆生产线,配套建设16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及相关设施。
到2015年,这一项目全部建成时总投资为137亿元,据测算,届时项目年生产规模为70万吨浆、100万吨纸、500万亩速生针叶林,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创造税收15亿元。
巩固本土 扎实根基
就在华泰“走出去”战略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华泰在黄河三角洲上展开的一系列“组合拳”,同样让国内同行大吃一惊,实际上华泰一直在黄河三角洲上积蓄着能量。
早在1999年开始,华泰在黄河三角洲上实施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了60万亩造纸林和70万亩芦苇基地,并利用处理后的造纸废水灌溉芦苇和速生林,从而为企业建立了一种循环经济模式。
其实华泰为巩固“大本营”,一直不遗余力。像投资5亿多元修建连接主干线到华泰的铁路;修建1500万立方米的淄河、织女河两大水库;建立华泰清河原料基地绿色生态工业园等,解决华泰资源及物流运输瓶颈等,这一系列大手笔为华泰以后实现大跨越奠定基础。
李建华透露,目前,在黄河三角洲上正在进行的项目同样前景看好。华泰集团百万吨离子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年产5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这将是全国最大的氯碱盐化工工业园。
记者还了解到,华泰已经开始准备在本土房地产业中大展拳脚,华泰已经与东营市发改委共同签订了东营会展中心及国际大酒店项目投资建设协议,在东营市标志性地段“中央商务区”,由华泰出资建设若干标志性建筑。
“2008年,山东东营、广东新会、安徽安庆连点成线后,互为犄角,分别辐射黄三角、珠三角、长三角,在这个“大三角”地区开始新的征程,实现新的跨越。”李建华对“大三角”战略充满了信心。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三角结构是最为牢固稳定的。李建华的“大三角”战略,也势必将延续李建华稳健的风格,华泰的扩张也将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