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重组改制走向辉煌的新华泰
[1991—2000]
对于企业来说,改制和重组的过程就像一次由死到生,由弱到强的凤凰涅槃。正是因为有了华泰人当年主动把自己投入到首批改制的试点企业中,犹如传说中的浴火凤凰,才使得后来的华泰能够炼狱重生,一步步走向新的胜利和辉煌。
回首过去,20世纪90年代的华泰历经重组改制、环境治理、上市融资,从省内迈到省外,从国内跨向国际,每当遇到困难时,干部职工齐上阵,同心同德往前闯。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敬业拼搏,无私奉献,多少年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到2000年,华泰就已破壳蜕变,发展成一家新的集造纸、化工、印刷、热电、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工贸集团。
重组改制 敢为人先
面对企业的发展和成绩,有人说,华泰现在是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该歇口气了吧。但李建华喜欢登高,他看得更远更长,他要追求的是让华泰成为造纸业中的“中华泰斗”。他觉得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太慢,似乎是有些东西禁锢了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正在这时,他听说山东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准备在全省搞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对了,这不正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吗?他召集班子成员通过慎重分析,仔细讨论,率先提出了改革申请并被批准。于是,1993年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东营市造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改制的成功使企业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纵观华泰发展的历史,改革改制成为贯穿华泰发展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泰的前身东营市造纸厂就率先在山东造纸行业进行了干部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从而激活了人气。20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又使华泰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2000年,华泰在山东造纸行业又第一个实现了A股上市,更使企业人财两旺,美誉远扬。
创新超越 步步登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永不满足的华泰人在1991年市场上普通低档纸销售正火之时,就用他们战略家的眼光,热中看冷,超前决策,提出投资1500万元,增上一条当时国内非常先进的长网多缸1760抄纸生产线。1992年4月,华泰与香港协发贸易公司合资成立了东营协发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活用纸产品不到100天时间就达到了出口标准,打开了国际市场。
1993年,整个造纸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低档纸市场趋于饱和,许多造纸厂纷纷破产。通过对国内外市场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分析后,李建华又果断决策,投资5500万元一口气增上热电、2400板纸和1760万吨纸机三大项目,不到一年顺利投产,使企业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八五”期间,华泰先后8次共投资2.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到1995年底,集团已跃居全国造纸行业十佳效益企业,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九五”期间,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华泰集团审时度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他们根据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一次又一次的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使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大增强,也有效地推动了企业规模实力、经济效益的持续、迅猛增长。到“九五”末,华泰集团年销售收入已实现10.92亿元,年创利税2.24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连续5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主导产业造纸年生产能力比“八五”末增长了近7倍,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飞跃。
舍利斩污 炼狱重生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是企业家的本能,原本无可厚非。工作多挣钱,过上好日子,也是穷怕了的中国人最为朴实的正当追求。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殷实,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曾经拥有的蓝天、碧水和绿地已经日益稀缺!我们为一度令自己都骄傲和自豪的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而付出了如此高昂和沉重的代价!“产量是钱,环保是命,我们不能要钱不要命!不管花多少钱,也要先治污再发展!”这一掷地有声的宣誓,亮出了华泰董事长李建华,以及全体华泰人舍利斩污的豪迈誓言,也昭示了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
为了践行自己的誓言,从1987年开始,为解决造纸黑液污染问题,华泰人苦苦求索了整整7年;为了根除废气、废渣、抄纸白水的“三废”污染,华泰人慷慨投资了1000多万元;总投资1.5亿元的连蒸连漂项目,又使华泰集团在国内造纸行业第一家淘汰了传统蒸球制浆,实现了连蒸连漂集中供浆……
1997年8月,华泰100t/d碱回收项目顺利投产,仅用7天就甩掉油枪,实现黑液自燃,开创了我国草浆碱回收成功投运的先例,被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等5部委确定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作为“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
在人们心目中,原本是高污染、高耗能代名词的造纸企业,竟然成了绿色生产的样板!华泰人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广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