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集团前身是广饶县造纸厂,于1976年5月份,在100亩高洼不平的荒地上开工建设,从此开始了华泰的创业之路。建厂初期,华泰集团只有35名职工、一台破旧的1092纸机和东拼西凑起来的56万元家底。不甘贫穷落后的华泰人,怀着对富裕、幸福生活的渴望,在集团董事长李建华的带领下,“拼上、豁上、靠上”,吹响了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的号角。1984年,华泰集团在认真分析市场后,大胆买进了邻县两台闲置的纸机。这两台纸机的投产,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5倍,实现了华泰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紧缩银根,造纸行业市场疲软,许多企业都在等待观望。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华泰人不等不靠,大胆投资650万元,增上新的纸机、锅炉和变电站。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项目就全部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到1990年底,人均利税跃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实现了华泰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整个造纸行业竞争激烈,中低档纸市场趋于饱和,许多造纸厂纷纷破产。通过对国内外市场深入调查后,华泰集团又投资5500万元一口气增上了热电、2400板纸和1760万吨纸机三大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顺利投产,使企业发展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华泰先后8次共投资2.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与此同时,华泰集团还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东营市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所有权与法人企业产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改制的成功使企业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到1995年底,华泰已跃居全国造纸行业十佳效益企业,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1996年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面对困难局面,华泰集团以战略性的眼光,投资近8000万元连续增上了文化纸涂布机、2640文化纸机、连蒸连漂等项目。项目的竣工投产,再次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进入21世纪,华泰人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断缔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十五”期间,公司先后投资80亿元,增上了年产25万吨、40万吨和年产45万吨等4条国际一流的高档新闻纸生产线,收购挪威诺斯克河北纸业,新闻纸总产能达到200万吨,成为技术超前、装备领先、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一举改写了中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打破了加拿大、瑞典等美欧发达国家新闻纸企业多年来牢牢掌控世界新闻纸格局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国外对中国造纸工业的看法,为中国纸业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十一五”期间,华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分别以山东东营、安徽安庆、广东新会为中心,以 “点、线、面”的格局完成了公司在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排兵布阵。其中,公司总部70万吨高档铜版纸、广东华泰40万吨新闻纸项目已于2011年上半年正式投运,安徽华泰林纸一体化项目已开始全面调试,即将建成投产,公司“三点一线”战略布局得到巩固。
在造纸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华泰集团的另一主导产业——化工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11月份,化工集团5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氯碱产能达到62万吨。
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公司面貌已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1年,华泰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造纸、化工为主导产业,集印刷、热电、物流、林业、环保、商贸、房地产等十大产业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拥有员工15000余人,总资产260亿元,年生产新闻纸、文化纸等400万吨,化工及造纸助剂200万吨,年承接印刷能力50万色令,日印刷800万对开张。201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36.8亿元,利税15.9亿元,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